自2007年5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等66家景区为全国首批5A景区之后,我国5A级景区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2012年达到145家,2013年达到175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5A级景区186家。2012~2014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83%、20.69%和6.29%。从省区分布来看,江苏数量最多,为19家;其次为浙江,共11家;再次为河南、湖北和广东,均为10家;青海、西藏和天津的数量最少,均只有2家。
通过全面搜集、统计、分析我国5A级景区门票价格数据,我们发现如下重要事实
1、近三年我国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统计各年度所有5A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发现,2012~2014年分别为109元、110元和112元,基本保持稳定。所有5A景区、新增5A景区、原有5A景区的平均价格见图1。
注:不包含部分联合申报且多景点分别售票的景区和有套票但不强制售卖的5A级景区共计23家。
按照旺季进行统计,有5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为200元,有15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见表2)。
注:(1)不包含部分联合申报且多景点分别售票的景区和有套票但不强制售卖的5A级景区共计23家;(2)含有旺季门票价格200元(含)以上的景区。
3、我国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呈现地区差异
表4 2012年1月-2014年12月28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情况
注:不包含部分联合申报且多景点分别售票的景区和有套票但不强制售卖的5A级景区共计23家。
5、近三年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与居民收入之比逐年微幅下降
将全国所有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与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比较后可见:2012~2014年我国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与当年农村居民月度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为16.52%、14.84%和13.59%,与当年城镇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5.32%、4.9%和4.66%。同时,新增5A级景区的门票平均价格与农村和城镇居民月度人均收入之比分别为14.25%、12.01%、11.4%和4.59%、3.96%、3.91%(见图3)。可见,近三年,无论是所有5A级景区,还是新增景区和原有景区,其门票平均价格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之比均逐年微幅下降。
图6 欧洲部分知名景区门票价格
图7 美国部分知名景区门票价格
图8 韩国、日本部分知名景区门票价格
9、景区门票价格问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判断
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的判断和感知。就需求角度而言,居民收入、消费情况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上述分析可见,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与居民收入、消费之比均呈微幅下降趋势,而且在多数时段里,其增幅都小于同期CPI增幅。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得出5A级景区门票上涨过高的结论。就供给角度而言,核心资源属性和景区管理体制是判定景区门票价格合理与否的两个重要依据。目前全国所有5A级景区中,按核心资源属性划分,遗产型占绝大多数(高于80%),社会型和商业型相对较少(各占10%左右);按景区管理体制划分,地方政府主导型最多(约占70%),其次为事业单位型(约占15%),非国有企业主导型和混合管理型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大部分5A级景区都依托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且由地方政府主导(景区内一般设有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同时由国有/控股企业负责具体经营)。不少公众会认为,既然是依托于老天爷和老祖宗的遗产,且为地方政府主导管理,似乎就应作为公共福利供全民享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似乎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如若再与国外知名景区进行直接比较,这种心理判断就更强烈了。
10、亟需对准公共产品类景区制定明晰、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约有2万余家景区,门票价格孰高孰低,是否合理,该涨与否,如何调整,不可一概而论。在影响景区门票价格的各类因素中,应关注核心资源属性、景区管理体制,尤其是核心资源属性,它是决定景区定价原则、方式的重要依据。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商业型景区的定价原则、依据较为清楚,由供给者按照价格规律,在考虑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自主定价。而遗产型和社会型(尤其是遗产型)景区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和定价方式较为复杂,且未有统一、明确、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含糊,定价原则、方法、依据、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不甚完善。加之景区门票收支不公开,从而导致社会各界对景区门票价格问题不解、不满。与国外国家公园制度的中央垂直管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所有准公共产品类景区基本上都采取属地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资源保护、景区开发、日常维护、社区管理甚至经营事务,景区门票的定价权利自然也归地方政府所有。根据目前的管理制度,景区门票收入最大的收益方是地方财政,而不是中央财政。
欢迎光临 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http://xzgly.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