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标题: 山西孝义杏野砂锅 [打印本页]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5:59
标题: 山西孝义杏野砂锅
[attach]104655[/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0
   砂锅 是陶器的一种,所以说道 砂锅的历史起源 就要先说到陶的起源。 因为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发明。陶器出现大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起源要更早,原始人类发明了取火和烤熟食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容器的发明,最初估计是先用树枝编制成器皿然后把粘土涂抹上去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开始不断探索出现了最初的陶罐,也就是原始陶器。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什么样子到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过根据近年来发现的旧窑址的发掘,有的专家根据不同的性质分别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也有专家认为属于同一文化的两种类型)。这些文化是我国新时器时代制陶的一个情况,较仰韶文化要早。这个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砂锅烧制温度一直是900-960°C。其制作一般经过淘洗,根据需求制成不同的器型,做工较为细腻,也有一些不经过淘洗的制作方法。夹砂陶的出现估计是先人在使用泥质陶的过程中出现的,泥质陶较为细腻,气孔小,密度比夹砂陶大,泥质陶的一些因素决定了它在火上的不耐烧,这个时候先人在泥质陶里加了一定的砂粒或其它料。这里要说的砂粒和我们说的沙粒是有区别的,因为本人从事砂器和陶瓷,对一些原料比较清楚。以前也用过提到的砂粒。我们叫做砂矸, 主要含铁,硅,铝。不耐研磨且耐烧。夹砂陶主要作为炊具。1.在窑底铺足燃料,将晾干的砂锅胚体堆砌整齐,平均每个窑一次可烧制30个。2.点火加盖,让砂锅在1000度的窑内持续烧制两小时!砂锅自然卒铀成色1.烧制工人利用长铁钩将火红的砂锅转移至旁边的卒铀坑。2.将准备好富含油脂的衫木粉撒入坑内,加盖坑内形成高温短氧的环境,植物油脂得以充分释放。砂锅出窑。山西孝义兑九峪杏野位于307国道旁,距孝义市35公里,仅半个小时就可以从孝义高速口到达杏野砂器的产地。在长900米、宽750米的杏野村,都是三晋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的资源范围,储量极大,常规开采可达千年以上。杏野古村依山傍水,古有"战略高地"之称,俗有"三义庙"之景,今有"探奇觅古"之说。
三晋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极强。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孝义特有,具有唯一性。
      孝义是产煤大市,煤炭储量达30亿吨,作为砂器的原料、燃料资源充足。上釉原料由杉桠发展为锯木屑、木渣等代用品。精品茶具采用电烤制,减少上釉工艺,保持其原始古朴风,现代观赏性和实用性。孝义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近年来,从古镇兑九峪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曾作为古代晋国边陲重镇、商贸集散地,北方丝绸之路之地,曾显现出一派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景象。
据孝义县志记载:杏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清乾隆、嘉庆年间,有制作杏野砂器。孝义民间传说,在唐朝以前,一位朝庭大官巡察,经过兑九峪,一路上爬坡上坎,腰酸腿痛,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官员命令手下人去找开水解渴,下人接二连三的找了好几户人家,都因百姓太穷,拿不出烧开水的家什,但官兵追得紧,有一户人家情急之下,随手抠了一砣湿泥巴捏成窝窝,放在火上烧开水。当朝庭大官喝到这开水,连声说好喝、好喝。大官走后,杏野村村民都依照倒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锅,放到柴火上烧,就烧成了现在的砂锅。就这样,三晋砂器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我们一行6人驱车来到杏野村,天刚麻麻亮,307国道旁"嘎吱嘎吱"的开门声就此起彼伏,当地百姓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店里的陶砂锅搬到库房,一层一层垒在一起,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煞是壮观。搬完了砂锅,村民才回屋梳洗打扮,似乎已然是一种习惯。上午8点半,张二牛已经在烧第二窑砂锅了。作坊中间,一个直径约4米的窑洞,中间搭着一块木板,坑里填满了碎煤,一个1米见方长的铁板上焊着一个铁平车上当窑盖,鼓风机"呼呼"地转动,窑洞顿时冒出一团团热气。
40岁的二牛穿着一身土蓝工作服,头戴草帽,卷着袖口,"呸"地一声吐掉香烟,搬起了八个陶胚,他的脚搭在木板上,身子快俯到了窑洞内,放完了八个陶胚,额头上早已冒出了阵阵汗珠。这样的动作,二牛一天要做几十次,一窑烧30个陶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开8窑。二牛说,几天前,饭店那边订了几百个砂锅和火锅,这是厂里难得的大单,他每天早上6点来到工地,晚上8点过才能离开作坊,回到家,腰都直不起来了。
不一会,30多个砂锅顺利进了窑洞,二牛跑到铁板前,吃力地趴在上面,窑盖缓缓离开地面,在空中徘徊一圈后,准确落在了窑洞上。二牛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掏出一根香烟,倚在墙角点燃了。大约一小时后,窑洞中的砂锅周身通红,二牛将砂锅钩到另一个土坑中,倒进锯木屑,再覆上一层炭,顿时,一股青烟腾空而起,这就是"上釉"了。不少游客到了杏野,总要起个大早,到作坊看第一窑陶器出窑的场景,那时候,天还没亮,窑洞中的陶器每一件晶莹剔透,比天边的朝霞,还要红艳、迷人。


非常感谢任玉魁老师及大哥全家。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1
[attach]104656[/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2
[attach]104657[/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3
[attach]104658[/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4
[attach]104659[/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5
[attach]104660[/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6
[attach]104661[/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08
[attach]104662[/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11
[attach]104665[/attach]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11 16:12
谢谢各位老师支持指导
作者: 扣马山人    时间: 2016-4-11 22:16
欣赏支持。
作者: 行摄    时间: 2016-4-27 17:34
扣马山人 发表于 2016-4-11 22:16
欣赏支持。

非常感谢超级版主扣马山人老师支持鼓励 分享指导 谢谢




欢迎光临 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http://xzgly.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