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标题: 旅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庄军 时间: 2016-10-18 20:04
标题: 旅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转)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可持续性强的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第一,旅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只有旅游业和少数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速度。旅游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对投资、消费和就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旅游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地区交流和城乡交流。旅游最有助于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三,旅游对创新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旅游活动可以推动思想文化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素质,激发人们的创意,增强人们的创造能力。现代旅游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好客山东”品牌享誉全国。2013年至2015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4.3%,2015年达到7062.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11.2%,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4.7%;接待境内外游客年均增长9.4%,2015年达到6.6亿人次。
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旅游业在质量和效益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旅游的必备条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一体化、便利化水平还比较低,可进入性、可获得性不够强。二是服务还不够精细,不够人性化,食宿卫生等方面的整体水平比较低,游客的实际体验与预期效果出入较大。三是山东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对接旅游市场,宝贵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还比较低。四是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
以上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在于发展方式、增长路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牢固树立并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有效整合资源,加快推动 旅游业发展。
作者: 庄军 时间: 2016-10-18 20:05
做好山东半岛全域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域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必然产生的,是旅游进入大众化、多样化、经常化、普遍化时期的社会现象。就产业自身而言,全域旅游是相对于景点旅游提出来的,是要破除传统景区内外的差别,将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管理。全域旅游模式下,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除法定禁区外,每一个地方游客都可以参观,每一个村落、城市社区,游客都可以访问。发展全域旅游,迫切需要新理念、新构想、新手段、新方法。山东省正在组织编制一个高水平旅游规划,将全域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优化整合,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山东拥有壮美山河、富饶湖海、广袤平原,黄河横贯全省并在东营市辖区域入海,泰山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山东半岛334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拥有全国少有的黄金沙滩,气候适宜,沙质优良,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从气候上看,山东半岛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从区位上看,山东省处于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紧接中原核心区域,中西部腹地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石济客专、郑济高铁和鲁南高铁建成后,山东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京九高铁建成后,山东与珠三角的联系也会非常紧密。这些都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近年来,山东省依托黄金海岸优势,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下一步,应当明确划出海岸旅游带保护红线,在合理开发中做好资源保护,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以建设“仙境海岸”品牌为引领,深入挖掘滨海特色资源,不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整体价值;突出历史名胜文化、道教养生文化、现代海洋文化和滨海民俗文化,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主题休闲度假基地;同时要囊括旅游资源丰厚的鲁中、鲁西地区,让山东半岛旅游规划涵盖全省地域。
近年来,山东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是全省接待总数的一半,收入超过旅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要在普及推广上做文章,餐饮和住宿的卫生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同时要顺应消费层次提升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借助推进全域旅游的契机,注意培育精品品牌、引入大企业统一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等,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进一步推进“厕所革命”
厕所是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我们从2013年启动以“改厨改厕”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建设,之后又突出抓好机场、车站码头、加油站、公园、文体场馆、主要街道及购物餐饮场所的厕所建设与改造。2015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面展开 “厕所革命”。今年,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国家确认建设5000座基础上,数量增加到5.5万座。但是,厕所仍然是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需要统筹考虑旅游业发展和游客需求实际,强化规划引导,对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的分布、数量、男女厕位比例等进行科学测算,切实加大建设力度。
公共建筑中厕所的通达性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的短板。在这方面,济南市成立了厕所开放联盟,枣庄市持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既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了有效供给,又减少了政府投入。今后,所有新建公共设施、公共建筑、交通沿线机构、高速公路休息站、加油站的厕所都应对外开放。对于开放厕所的单位,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助。
对于厕所建设,在设施配备、空间布局、技术规范、相关参数上都需有相应标准。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旅游厕所,从购置材料、施工建设到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要求,绝不能降低标准,更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发现腐败问题,及早依法惩处,公之于众。
各地在新建改建厕所过程中,应倡导节约环保、就地取材,积极采用节水、节能、除臭等新技术、新材料,实现“零污染、零渗漏、零排放”。除了厕所建设本身,相关设施配套也很关键。比如,无上下水系统的地方,可以积极采用“生态厕所”“沼气化粪”等技术;一些偏僻的地区,可以采用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方式保障电力供应。
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维护,仅靠政府买单远远不够,必须鼓励更多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参与厕所的建设运营。应统筹考虑厕所的管理,积极构建长效的保洁养护机制,鼓励各类运营主体通过专业化管理公司和家政公司参与管理,通过招标方式进行外包服务,确保厕所有专人管、专人保洁。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
推进全域旅游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一体推进的厕所革命的成效。今年山东省“两会”提出,2016年改造200万户农村厕所,2018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目前看进展比较顺利。厕所建设关键在于质量。各地应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制定农村改厕地方标准,加大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同步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全力建设游客友好型社会环境
诚信、好客、忠厚,是最能代表山东人的性格符号,也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各级各部门要加快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省旅游部门要牵头组织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工作。省公安、工商、交通运输、文化、质检、物价、商务等部门要结合职能列出责任清单,坚决打击各类侵害游客权益的不法行为。各地要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案件联合查办、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切实担负起旅游市场监管的主体责任。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交通、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各个领域的安全管理,营造安全的旅游大环境。这是我们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应当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抓好城乡综合环境整治,特别抓好机场、车站、码头、重要商业区和乡村旅游点卫生。
管理的精细化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比如,对游客层次种类的划分不清晰。对不同游客不同需要考虑不周,特别是对休闲时间如何安排注意不够。集中活动场所的空气循环系统往往不够好,空气质量差。细微之处见水平,要将细微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细节,提高服务标准。最近,省旅游局制定了文明待客和文明旅游“两个100条”,所有涉旅窗口服务单位都要做到。各重点旅游城市、相关服务行业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推出针对游客的服务项目,开设游客服务窗口或开辟游客优先服务通道。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自驾车房车营地、交通引导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完善旅游工作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分割,有效整合各地区、各行业资源,努力形成发展合力。各地应加大改革力度,整合资源,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山东乡村旅游发展基金、齐鲁文化发展基金,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更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旅游企业和相关项目。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利用好中韩旅游年、中美旅游年等重大国际旅游活动平台,把旅游宣传作为开展友城合作的重要内容,让“好客山东”品牌走向世界。(郭树青)
作者: 扣马山人 时间: 2016-10-19 07:23
欣赏支持。
作者: wangwangding 时间: 2016-10-22 22:00
欢迎光临 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http://xzgly.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