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山老井 于 2016-3-24 15:54 编辑
清明节临近,加之再过20多天我母亲去世三周年,再过40多天我父亲去世十五周年了,谨以此方式缅怀和纪念父母,永远牢记和感恩父母。 岁月流逝,亲情永恒,常常与父母梦中相见,重映昔日的沧桑岁月和生活碎片,重温父爱母爱的厚重和伟大,感激父母的真情博爱、无私奉献和恩重如山。近日整理了父母亲的这些为数不多的几张老相片,父亲身体不好,去世较早,留下的相片更少,而且家人在忙碌干活的时候也很少留下劳动时的情景,如今十分后悔当初没有为他们用相机多记录一些生活片断。抚摸、回味这些相片,愈加珍贵,感受到父母永远清晰地活在心间。 父母亲共养育了九个孩子,其中一儿一女在1960年三四岁时患病而缺医少药夭折,他们用辛勤劳动的双手抚养、培育我们姊妹七人长大成人。父亲早年患病,体力弱,母亲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各种农活样样会做,而且都能做的很好,顶的上一个男壮力,曾多次被乡、县评为劳动模范和乡代表。土地承包到户后,家里种了30多亩地,以母亲为主劳动,未能升学的妹妹和父亲协助,或是上学的妹妹们假期里帮她。那些年,家里常常寅吃卯粮,每到暑期开学,正是青黄不接,父母都要去乡信用社贷款,秋后再偿还。父亲读过高小,自学医术,能把脉、针灸、注射、开药方,当过大队会计、村干部;母亲没有文化,但买卖东西、换粮食等,都能算的分毫不差。村里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务农了,父母却再苦再难也坚持让我们姊妹们多学文化知识,有更好的出路。除了大姐在上个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岁月里只上了小学,其余姊妹中大学毕业1人,中师毕业1人,高中毕业2 人,初三毕业2 人。 每逢春节大多是我回老家与父母团聚。村里的冬季异常寒冷,2012年冬天把母亲接到城市里“躲冬天”,2013年春节母亲在我家过,母亲离开了居住了60年的村子,虽很不情愿也实在无奈,第一次在城里过大年。可不曾想两个月后,母亲终因早年积劳成疾,匆匆离世。这便是我和母亲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相片。从此,我告别了家乡年、母亲年。 当我们姊妹们给母亲办理后事,收拾东西时,发现许多都是现成的。十多年前父母亲就做好了自己的寿木,几年前由姐姐妹妹们准备好了寿衣,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把许多罐头瓶子洗的干干净净,装在一个大铁桶里,把桶口包得严严实实,准备在她过世后,办事宴时人多,当水杯用。母亲的遗像也是在她去世的两年前,她让进村来照像的人专门照的彩色的有花朵修饰较为时尚的相片,她戴了项链,装了金黄色的像框,我这才知道我曾给她准备的两个版本的相片她都不满意,她也从未跟我说起过。母亲把姊妹们平时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最后用作她的事宴开销,不用姊妹们再出钱。 我知道,早年没有照相条件,这仅有的几次照相根本无法完整地记录父亲和母亲,权且当作过大年对父母的缅怀和思念。
1、农村改革开放后,公社中学会照相的老师们来我们村给人们照相。1981年7月24日,我家照了第一张全家福。后排是我和两个姐姐,中间是父母,前面是四个妹妹。
2、1996年春节,我在老家,忽然想给父母照一张合影,他们有些不好意思。这竟然是他们俩的第一张合影,也是最后一张。当时父亲60岁,母亲59岁。
3、陪伴了母亲一辈子的让母亲称心如意的出烧大铁锅。我们姊妹七人吃着这口大锅的粗茶淡饭长大成人。2007年正月初五母亲坐在灶前烧火。
4、让母亲一辈子喜爱的不愿离开的热炕头。2007年正月初五母亲在炕上坐着。
5、2007年春节期间,家人与母亲一起弄饭。
6、2011年大年初一(春节),我和五妹等家人陪母亲在村外参加当地乡俗的点旺火、“迎喜神”。
7、2012年春节的母亲。
8、2013年春节母亲在我家过,母亲离开了居住了60年的村子,第一次在城里过大年。这便是我和母亲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相片。
9、这是1995年夏天,58岁的母亲在锄地。种了一辈子地的母亲,认准一个理,种好庄稼,就啥也有了,不仅吃粮多多的,连柴禾也足足的。
10、1994年中秋节过后,母亲赶着牛车送我一家三口去四里远的公路边候乘长途汽车。
11、1995年我拍的母亲和我女儿“祖孙情”。父母只有我一个儿子,我没有给他们生一个孙子,虽然他们不说什么,也应当是他们最大的遗憾。许多年来他们默默认同了,更加喜爱他们的孙女了
12、母亲年事增高后,不再种田,只种了自己的院子。她把土房子的墙面抹得平整光溜,把院子收拾的整洁有序。这是2006年9月母亲在院子里摘豆角。
13、2010年9月,我回老家看望母亲,大雨冲坏了院子里的土墙,73岁的母亲自己抹好,我帮她和泥,她不让我抹,怕我抹不好。
14、2010年10月2日,母亲在院子里拔萝卜。
15、母亲对政府赞不绝口,说哪个朝代都没听说过不要农业税,除了不要钱,还给庄户人钱,给老人们养老保险,给医保、低保,总共有不少钱。2010年6月,我专门带母亲来北京看看,让母亲坐了一回飞机,让她高兴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