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0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村 岁月的痕迹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0:5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0:57:34 | 只看该作者
石碾读音 shíniǎn :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组成。石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盘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盘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该生产工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石碾,是用白石做的,是用来碾米、碾面的工具。石碾由一圆形平面的碾盘和一圆柱滚形的碾磙构成,碾盘中间有一个洞,里面插着一根木柱,是整个石碾的中心轴。碾磙用木框匡着,一头固定在中心轴上,碾磙前面的木框上插一根长长的木棍,用来推碾。


推碾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人,一个人或多人专门推碾(也可用牲畜),一个人需要在碾磙后面,一手推着碾棍,另一手拿着笤帚,扫那些轧蹦到碾盘边上的粮食,一圈又一圈地推,碾磙一圈一圈地轧,碎了的粮食又一遍一遍地被过,直到不剩下渣子为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07:27 | 只看该作者
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的构件但又不完全相同。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
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牛腿和雀替都是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10:22 | 只看该作者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墨子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而在本省则称之为「柱仔珠」、「石珠」、「柱珠」等。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因此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湿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13:42 | 只看该作者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size=+0]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照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照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照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一味的砖雕。   
    著名的照壁有故宫的九龙壁、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照壁等。   
    从形式上分,照壁有五种:   
    一种是琉璃照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  
    第二种是砖雕照壁,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是中国传统照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照壁的须迷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极其罕见。   
    第三种是石制照壁,移建到北海公园的铁照壁就是完全用石头雕制的,民间很少出现。   
    第四种是木制照壁,由于木制材料很难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一般也比较少见。   
    第五种照壁,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壁身完全披盖麻灰,素面上色,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这一类照壁也不在少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20:10 | 只看该作者
[墀头] 俗称“脚子”。《清式营造则例》:“山墙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硬山墀头由下至上一般分为下碱、上身、稍子三个部分,庑殿、歇山、悬山等建筑则无稍子。下碱、上身有“马莲对”、“担子勾”、“狗子咬”、“三破中”等组砌形式。 传统建筑山墙形式之一。在悬山山墙上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而呈现的阶梯形结构。马头墙是廿八都民居最富表现力的地方之一。它随屋顶的坡势层层叠落。一般迭落二至三次,每层在墙头上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脊上青瓦竖立排列,尽端处起翘反卷。脊下两侧是短短的瓦垅,沟头滴水,一应俱全。这种逐层迭落的山墙当地称之为“三花山墙”或“五花山墙”。这种马头墙形式的山墙最重要的实用功能是防火,以免一家失火,殃及邻宅,故又称“封火墙”或“风火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23:37 | 只看该作者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编辑本段概念解释 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28:49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一块为上马石,一块为下马石,下马石因语言禁忌,故同称上马石,所以习惯上就称上马石,是为骑马人准备的,为拐角形成阶状有块,是一个具备有两步台阶的石头。第一步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步台阶高约60厘米。石重一千余公斤。石质为青石,并经精细雕
上马石起于秦汉时期,相传西汉的王莽个子矮小,不易上马和下马,开始竖立上马石,以后就成为风尚。特别是清代最为流行,成为一道风景。
宋朝的《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马台》记载:"造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其面方,外余一尺六寸,下面作两踏。身内或通素,或迭涩造;随宜雕镌华文。"由此可知,全国各地众多的马台地名,都应该与上马石的历史有关联。辽代智化和尚曾有诗论述上马台曰:
"见说曾为上马台,堪嗟当日太轻哉。
固将积岁旧凡石,又向斯辰刻圣胎。
月面浑从毗首出,出仪俨以补陀来。
愿同无用恒有用,不譬庄言木雁才。"
在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讲究的宅门前往往设有上马石。便利蹬鞍上马与下马。


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31:07 | 只看该作者
狮子一直是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看重一个开光仪式,人们认为:石狮不开光点眼只是一个工艺品,开光后才是护国镇邦之宝。所以安放石狮必须选择吉日吉时,请宗教人士或风水先生进行开光,以求前景美好,万事如意。石狮的摆放也有规矩,成对称性,位置与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即当人走出大门时,雄狮安放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的话,它摆放的方向也是同样的,这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秆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一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联盟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的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
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4

主题

263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20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活跃版主

QQ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1:31: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老师朋友支持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 豫ICP备14000022号-1 )

GMT+8, 2024-11-29 01:14 , Processed in 0.0771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