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定:开元寺全国之最

[复制链接]

362

主题

1483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80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4 10: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山红叶 于 2015-10-4 10:24 编辑



file:///D:/Program Files (x86)/360se6/Application/User Data/temp/222130lg9wog989a9bd98l.jpg.thumb.jpg
file:///D:/Program Files (x86)/360se6/Application/User Data/temp/222130lg9wog989a9bd98l.jpg.thumb.jpg


正定是一座与佛教有缘的城市,不单名字与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定”相合,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更是这座古城的一大亮点。其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古刹开元寺,规模虽不算大,但这里蕴藏的几处文物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足可跻身于“全国之最”的行列。
  寺院塔阁对峙的平面布局是我国寺院建筑布局早期向晚期过渡存留的唯一实例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原名静观寺,隋更名解慧寺,唐定名开元寺。历经千年沧桑,寺院基本保持唐代布局。主殿———法船正殿居中轴线后部,其前钟楼、须弥塔左右而立,山门位居轴线南端。是研究佛教寺院布局演变的重要实例。
  东汉初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其传播的主要载体———建筑而言,在佛教初传期,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原本藏置舍利的佛塔则代表佛法身而显现,成为佛教徒尊崇膜拜的神圣建筑,立于佛寺中心位置,成为寺内的主体,四周绕以廊屋。这种以塔为主,塔在殿前的寺院布局自佛教传入始,历经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初唐。由于佛教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官僚贵族、富商巨贾舍宅为寺之风的盛行及中国固有的传统建筑深远影响,层层庭院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逐渐成为寺院主体,作为诵经礼佛的殿堂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寺院的位置逐步升级,塔的位置则向旁边移动,出现塔与殿相对而立的局面。而后塔逐渐被挤出寺院,另辟塔院。唐中叶至五代,禅宗大盛,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随之形成的伽蓝制度使佛寺建筑采用纵轴式殿堂、院落布局。此纵轴式布局成为中国佛寺建筑的主要形式。现存的佛寺大多采用此种布局。隆兴寺就是宋代寺院纵轴式布局的典型范例。关于寺院建筑以塔为中心的格局逐渐向以佛殿为中心演变进程中于过渡时期出现的殿前塔阁对峙布局的例子,梁思成先生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一文中记,《五台山图》中“南台之顶”正殿之前左有三重塔,右有重楼,与日本奈良法隆寺(公元七世纪)平面配置极相似。日本奈良法隆寺此种建筑布局仍清晰可见,而五台山图中的南台之顶建筑已不存。在我国现存寺院中,正定开元寺则是在寺院建筑布局演进过程中于过渡阶段所出现的塔、阁对峙的唯一实例。
  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二层楼阁和最古老的钟楼
  我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已知的只有五座,分别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平顺天台庵、山西芮城五龙庙和正定开元寺钟楼。正定开元寺钟楼虽无准确纪年,但属于唐代建筑已是诸多专家学者所公认。钟楼位于寺院正殿前东侧,是一座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青瓦盖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高14米,面阔、进深皆三间,梁架结构简洁,柱有明显卷刹、侧脚、升起,柱头斗拱用材奇大,明间补间铺作只浮雕刻拱,装修为板门、直棂窗,均保留唐代风格。楼上悬一口高290、口径156、口厚15.5厘米的唐代铜钟。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得到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和文献部主任刘敦桢二位先生的高度评价。梁思成先生认为“这个建筑物乃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刘敦桢评价“开元寺钟楼,实在是不可多睹的国宝建筑。”三十年后,1963年梁思成再度来到正定,对开元寺钟楼仍情有独钟,并针对上檐式样已被后世改变的情况提出,参照下檐唐代斗拱和檐部结构恢复上檐和参考一些壁画和实物,恢复一个唐代样式屋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钟楼本来面目的建议。1988年至1990年,遵照梁先生的意见,依照下檐唐构式样恢复了上檐,并依照南禅寺大殿屋脊式样恢复了唐代式样屋顶。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二层楼阁和最古老的钟楼再现大唐风采。
  满饰佛像、经文、题名的唐三门楼石柱为我国罕见的唐代建筑构件  
  据现存实物及文字资料分析,唐代开元寺内建筑有三门楼、钟楼、雁塔、法船正殿、及廻廊。其中三门楼即为寺院的山门,系唐如意年(692)由高僧日宝修建。由于现无三门楼的图像资料和描述其式样的文字资料,故具体式样不可知。近年有研究者根据现存柱头存留卯口、完残不一的十二根石柱和相关历史资料研究推测,三门楼是一座下砌台基,上立十八根小八角石柱,柱上端以阑额联结,中排柱明、次间设三门,石柱上建歇山或四阿顶屋宇,形成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下石上木的二层楼阁。此种式样的唐代建筑今天已无实例可寻,在文献和古画中亦属罕见。三门楼石柱的形状皆为小八角形,收分明显,柱头作卷刹。柱高516厘米。这种微抹四角的小八角柱在宋以后已不多见。柱四面刻饰三门柱主、大门楼主题名;佛像、经文及经主、像主题名;供养人像及题名;五台山图和两篇碑文。均于每柱各面分层布列。我国现存的唐代建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且多为单层木构。由此可见,正定开元寺三门楼保存至今的十二根石柱,不仅是盛唐时期一座石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身刻饰内容,也是研究唐代地名、官职、宗教信仰、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所以,开元寺三门楼石柱为我国仅存的即具实用性又具装饰性的唐代建筑石质构件。
  我国现存最大的赑屃式碑座及其上面罕见的线刻画
  2000年6月,位于正定城内县政府南面的府前街路西的一建筑工地出土了一残长7.7、残宽3.15(完整宽度应为3.6米)、高2.32米的青石赑屃式碑座,形制之巨,前所未见。同时出土的还有五块碑首残块和十三块碑身残块。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后专家们根据残碑存留文字研究分析,碑座上所立石碑为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系天福二年(937)晋高祖石敬瑭敕立,并敕太子宾客任赞撰写碑文。安重荣,山西朔州人,后唐明宗时为振武巡边指挥使,公元936年五月石敬瑭自晋阳起兵反叛。后唐末帝李从珂发兵讨石,大兵压境,围石于晋阳。安重荣“帅步骑五百奔晋阳”投靠石敬瑭。安重荣竭尽忠诚、全力辅佐石敬瑭灭后唐。石敬瑭称帝后,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正月,授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期间,安重荣勤于政事,但对后晋高祖石敬瑭与契丹约为父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之行为深感耻辱并深恶痛绝。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腊月,安重荣起兵反晋,大败,被诛。为消除安重荣的影响,不久,安重荣德政碑即被毁坏并深埋于地下。对于此碑,《全唐文》《册府元龟》中均有记载。
 


   

                
  另外,1990年在钟楼下面发现初唐地宫和2005年维修须弥塔时在塔刹宝珠内发现 两千多件装藏文物在中国考古界均有较大的影响。


[size=11.818181991577148px]
DSCN2397_副本.jpg (51.91 KB, 下载次数: 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465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首席记者

Rank: 8Rank: 8

积分
54659

活跃版主人气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5-10-4 12:01:5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本人业余时间涉足汽车行业,拥有海量汽车资源,以惊喜价服务会员。电话:158379389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主题

1483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803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4 12:53: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赏图

34

主题

166

帖子

1072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72
QQ
地板
发表于 2015-10-5 11:38:48 | 只看该作者
看图知史   好帖

362

主题

1483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8039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2:10:03 | 只看该作者
金银玉兰 发表于 2015-10-5 11:38
看图知史   好帖

谢谢游览赏图

383

主题

6963

帖子

2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2249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人气会员

6#
发表于 2015-10-5 20:46:54 | 只看该作者
好图文!!欣赏学习!!!

192

主题

3012

帖子

1万

积分

高级技师摄影师

Rank: 6Rank: 6

积分
1063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人气会员

QQ
7#
发表于 2015-10-5 21:27:18 | 只看该作者
拍摄漂亮、欣赏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 豫ICP备14000022号-1 )

GMT+8, 2024-11-24 23:48 , Processed in 0.0788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