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遗产 怎经得起“野蛮”开发

[复制链接]

457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首席记者

Rank: 8Rank: 8

积分
54600

活跃版主人气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8:5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新华社报道,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表示,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香港和台湾用的是活化。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开发”与联合国的利用、香港的活化区别在哪里?这种区别又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对待文化遗产选择不同的词语体现着不同的姿态,表明不同的价值考量。笔者以为,之所以选择用开发,在于其把文化遗产当成了筹码,用来换取短期利益和一时荣耀的工具。并且,在开发的背后,只有遗产,没有文化,只有用来装点门面的“物品”,没有张扬文化的精神。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诸多病态性的怪象:一是功能错位,遗产的文化精神功能被经济功能遮蔽;二是性质错位,文化遗产等同于旅游资源,甚至在一些地方,没有旅游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遗产就等于“废物”;三是保护成了“口号”,开发乃至破坏成为遗产的“命运。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和“GDP化”是很危险的倾向,决不能让其泛滥,应该及早救治。民俗专家早就对目前非遗保护中向钱看的问题表示严重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种挣钱法,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文化诉求。并且,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只是现实中的诸多怪象和悖论越来越让我们背离了常识,甚至走向了反面。

  有关报道显示,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非遗”保护热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遗”消失最快的20年。

  本应是长远的保护工作,在我们这里异化成了短期工程,最终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致使保护成为破坏。这不是野蛮又是什么呢?

  从深层次上说,对文化遗产用开发这种野“蛮词”汇表明我们对非遗的公共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现实中,一味将文化保护工作异化为攫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筹码,早已背离了文化的要义。这是严重的价值迷失。

  当下,应着力革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实用主义思维。(第一旅游网)


本人业余时间涉足汽车行业,拥有海量汽车资源,以惊喜价服务会员。电话:158379389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旅游摄影艺术网 ( 豫ICP备14000022号-1 )

GMT+8, 2024-5-17 16:49 , Processed in 0.0635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